华容融媒体中心讯(通讯员 饶青青)金秋时节的禹山镇,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收割完成的稻田里,一台台大型秸秆打捆机正轰鸣作业,将散落田间的秸秆迅速“吞入”,转眼“吐”出一个个体型规整、捆扎紧实的圆柱形或长方形草捆。这些昔日被视作负担的秸秆,如今正通过“打捆离田”这一新模式,踏上了资源化利用的“新生”之路,成为了助农增收、保护环境的“香饽饽”。
告别“一烧了之”,探索绿色离田新路径。以往秋收过后,秸秆处理是困扰农民和政府的共同难题。就地焚烧不仅污染大气环境、存在火灾隐患,更是对生物资源的巨大浪费。为破解这一难题,禹山镇大力推广秸秆打捆离田产业化模式。“通过‘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农户参与’的模式,引进了专业的秸秆收储运企业,组织大型机械进行统一打捆、统一运输。”禹山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道,“这种模式直接从源头上解决了秸秆焚烧的问题,同时也减轻了农户自行处理的负担,为他们接下来的播种提供了便利,可谓一举多得。”
打通产业链条,实现生态经济“双丰收”。打捆离田只是第一步,让秸秆“有处可去、有价值可用”才是关键。禹山镇积极拓展秸秆综合利用渠道,让小小的秸秆串联起一条绿色的产业链,秸秆变身优质饲料、环保燃料、工业原料等。正在田间操作的农机手高兴地说:“这一台机器一天能打捆上百亩地的秸秆,我们从农民手里收过来,再卖给需要的企业,我们赚了劳务费,农民省了事,企业得了原料,环境也变好了,大家都受益!”
效益显著,多方共赢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提升经济效益,秸秆“变废为宝”,直接为参与其中的合作社和农户增加了收入,同时也降低了养殖、能源等下游企业的生产成本,激活了循环经济。社会效益显著,解决了秸秆处理难题,消除了火灾隐患,改善了村容村貌,为创建美丽乡村、推动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秸秆打捆离田带来了综合效益,禹山镇范围内秸秆焚烧现象基本绝迹,空气质量得到显著改善,土壤结构也因避免了焚烧而得到保护。
下一步,禹山镇将继续扩大秸秆打捆离田的覆盖范围,进一步探索秸秆肥料化、基料化等更多元、高附加值的利用途径,不断完善秸秆综合利用产业体系,让更多的“废弃物”转化为“绿色财富”,为守护碧水蓝天、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注入更强劲的绿色动能。
一审:张雅文
二审:陈 宏
三审:竺传新
【声明: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联系华容手机台, 经同意授权后,方可转载并请标明出处。】
来源:华容手机台
作者:饶青青
编辑:张雅文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热门评论
打开华容手机台,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