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卫生与健康 | 传染病防控知识和健康知识的科普
2025-09-11 08:31:22 字号:

卫生与健康 | 传染病防控知识和健康知识的科普

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但很多人往往在生病后才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其实,许多疾病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习惯来预防。今天,我们就来分享一些实用、有趣的医学小常识,帮助你和家人更好地维护健康。

1、虫媒传染病基础认知

疟疾:由疟原虫引起,通过按蚊传播,症状包括周期性发热、寒战和贫血,热带地区高发。

登革热:由登革病毒引起,通过伊蚊传播,表现为高热、头痛、肌肉痛,重症可导致出血或休克。

寨卡病毒病:通过伊蚊传播,孕妇感染可能导致胎儿小头畸形,症状多为轻度发热和皮疹。

2、传播途径与生命周期

媒介生物叮咬传播:病原体在媒介生物体内繁殖后,通过叮咬将病原体注入新宿主血液。

垂直传播与宿主交替:部分病原体可通过媒介生物卵传递(如蜱传脑炎病毒),或依赖多宿主完成生命周期(如疟原虫需人类和蚊类)

环境依赖性:媒介生物的繁殖与活动受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影响,雨季或温暖气候易导致疫情暴发。

注意:虫媒传染病主要通过病媒生物(如蚊、蜱、蚤)叮咬传播,其生命周期涉及宿主与媒介的复杂交互,防控需阻断传播链关键环节。

3、易感人群与高危环境

户外工作者与旅行者:农民、园林工人、地质勘探人员等户外职业群体,以及野外露营、徒步旅行爱好者,因长期暴露在自然环境中,被蚊虫、蜱虫叮咬的风险显著高于普通人群。

卫生条件薄弱区域:城乡结合部、建筑工地、废品回收站等存在积水容器的场所,以及草丛茂密的公园、牧场、林地等环境,都是媒介生物密度极高的危险区域。

儿童与免疫力低下者: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免疫力较弱,感染后更易发展为重症。例如乙型脑炎对儿童的神经损伤风险更高。

4、防控措施及预防原则

1.防控措施

(1)物理隔离防护:在蚊虫活跃时段(清晨/傍晚)外出时,应穿着浅色长袖衣裤,减少皮肤暴露面积;家中安装纱窗、蚊帐,使用电蚊拍等工具形成物理屏障,有效阻断蚊虫接触。

(2)化学驱蚊应用:选择含避蚊胺(DEET)、派卡瑞丁或柠檬桉叶油等有效成分的驱蚊剂,均匀涂抹于裸露皮肤及衣物表面,每4-6小时补涂一次;室内可配合使用菊酯类蚊香或喷雾,但需注意通风及儿童安全。

(3)行为习惯调整:避免在积水、草丛等蚊虫孳生地长时间停留;旅行前往疫区时需提前查阅疾病预警信息,携带便携式驱蚊设备和急救药品,归国后出现发热等症状需主动申报。

2.预防原则

(1)优先环境治理,彻底清除蚊虫孳生地是防控根本,需重点清理室内外小型积水容器(如花盆托盘、废弃轮胎、瓶罐等),建议每周至少检查一次并配合使用生物灭蚊剂处理水体。

(2)强化个人防护,在蚊虫活跃时段(日出后2小时/日落前2小时)应穿着浅色长袖衣裤,使用含避蚊胺(DEET)或派卡瑞丁的驱蚊剂,孕妇需选择浓度不超过30%的安全配方。

5、症状识别与就诊指南

典型症状鉴别:登革热表现为"三红征"(面红/眼红/躯干红斑)伴血小板减少,基孔肯雅热则以持续数月的对称性小关节剧痛为特征,两者均可能出现40℃以上骤发高热。

重症预警信号:出现剧烈腹痛、持续呕吐、黏膜出血(如牙龈出血)、嗜睡或烦躁等表现时,提示可能进展为登革出血热,需立即送往具备重症监护条件的医院。

就诊信息准备:就医时应详细提供发病前14天的旅行史、蚊虫叮咬史及同住人员健康状况,便于医生进行流行病学关联判断和及时上报疾控系统。

6、公众误区澄清

1."只有脏水才会滋生蚊虫"的错误观念,实际上白纹伊蚊偏好在清洁静水中产卵的特性,如空调冷凝水、未及时更换的清水养花容器都是高危场所。

2.感染登革热某一血清型获得的免疫力不能交叉保护其他血清型,二次感染不同血清型时反而可能引发更严重的抗体依赖增强效应(ADE)。

3.板蓝根、维生素B1驱蚊等民间偏方缺乏科学依据,退热应使用对乙酰氨基酚而非阿司匹林(可能诱发出血),关节疼痛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抗炎治疗。

来源:滇滩之窗

一审:张雅文

二审:陈   宏

三审:竺传新

f04218fb-7f9a-4603-aa93-7b30c3dd5cc8.png

来源:华容手机台

编辑:孙艳妮

点击查看全文
打开华容手机台,参与评论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