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一个乡镇卫生院,看病为何不用花钱?
2025-07-09 17:46:40 字号:

一个乡镇卫生院,看病为何不用花钱?

79岁的陈补珍捏着两张薄纸站在村部报销点前。一份是镇卫生院结算单:住院9天花费1045元,医保报销712元,个人需支付333元;另一份是村集体补助发放单:补助333元。两张单据叠加,正好覆盖了她这次住院的全部花销。这次不同寻常的就医体验不仅治好了她多年的皮肤病,更让她主动走进曾经几乎从不踏足的村部:“现在村里全包了,心里踏实啊!”

陈补珍老人的经历正是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三封寺镇探索的医疗共治新模式在基层落地生根的缩影,通过“政府引导、商会主导、村场协作、全民参与”的乡情互助治理模式,让3万余人住院实现全免费、零自付。

自2025年5月政策施行起,该项目就惠及85人次,累计支付补助资金约3万元。更令人振奋的是,项目启动至今,已收到爱心乡友捐赠资金272万余元,为这项惠民新政注入了可持续动力源泉。

政府护航,社会组织挑大梁

2024年,民政部《关于加强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推动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民发〔2024〕43号)明确提出乡镇民政部门应积极推动社会组织持续提升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发挥自身特色优势,找准服务大局、服务基层的结合点、着力点,引导社会组织发挥产业、科技、人才等方面优势服务乡村振兴,积极参与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鼓励各类社会组织通过派出人员、资金支持、资源整合等方式服务脱贫地区乡村发展。这一政策要求,在三封寺镇找到了鲜活的实践样本。

基层治理在实践中革新。在2024年成立三封寺镇商会时,谁也不曾想到它竟然成长为撬动改革的引擎。它精准聚焦“看病贵”这一民生痛点,充分发挥联结乡友的特色优势,提出“住院全免费”的构想。该构想一经抛出,便得到大批乡友的支持。

东莞市奥源电子董事长李学军率先响应:“我先出10万!父母邻里在村里,这是大好事!”秘书长邓胜立下捐资承诺,有五个心脏搭桥的谭支书带病捐款,退休教师杨锡钦兄弟倾囊相助……群众积极参与民生事务,政府便乐于充当“护航者”角色——提供政策解读,规范办理流程,高效引导商会、乡友等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让乡情民力汇聚成河。

“国家的新政策点醒了我们——商会就该这样,用我们的长处,做成乡亲们最盼望的事!”三封寺镇商会执行会长蔡为民这样感慨道。试运行时,这一聚焦乡村治理与民生保障的创新实践已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社会效益:作为项目的首批试点,泰和村中许多老人开始主动参保。“以前怕缴了医保还要掏钱,现在村里全兜底,这医保费交得值!”这一政策不是一时一事,272万元捐赠资金的到位,更让村民们吃下了定心丸。这一政策让村民从犹疑不定转变为主动参保,村部兑销医药费的熙攘人群,生动印证了这一本土化创新政策所释放的民生温度。

乡情回馈,医疗保障“零自付”

陈补珍的故事并非孤例。政策施行后,村里报销窗口前排队的村民,个个洋溢着喜悦的笑容。卫生院院长段前锋介绍道:“我们卫生院严格把握住院标准,在保证群众医疗条件的情况下,做到非必要不住院,有效平衡了政策惠民和医疗资源有限的情况。”

除此之外,报销流程同样严谨:在集中报销日,村民持结算单、签字凭证、银行卡及身份证复印件至村部;村级初审后报商会财务人员复核,补助款直汇个人账户。这一透明流程让村民感叹:“每分钱去哪都看得见,咱放心!”

血脉联系在惠民中深厚。据悉商会即将推出“乡友服务牌”,旨在为支持该免费医疗项目的乡友亲属提供体检服务,既是弘扬善举的荣誉徽章,也是对乡友反哺桑梓的真切感谢。从捐资设奖护佑学子圆梦,到修桥铺路建设美丽家乡,再到如今医疗补助保障乡亲安康,这些乡友数十年如一日的善举,实现了公益情怀的高效转化与价值升华。当慈善从情义互助升华为惠民工程,三封寺镇悄然完成从“输血”到“造血”的跨越。

善作善成,基层治理贵有恒

这张由乡情织就的“健康防线”,为落实基层治理改革、激活社会组织基层效能和破解基层普惠医疗难题提供了三重启示:

慈善力量精准聚焦。政府“不越位、不缺位”,商会发挥独特组织优势激活社会资源,村社筑牢执行基础,全民参与形成良性循环,四位一体构建起内生动力充沛的长效机制,高效引导社会慈善资源精准滴灌至“看病难”这一民生痛点,实现非基本医保支出领域的“零自付”托底。

基层治理效能跃升。政府从包揽者转为护航者,规范社会组织充分发挥链接资源与执行主体的作用,村民从受益者转化为共建者,激活治理内生动力。三封寺镇的生动实践探索出“政府护航—社会组织主理—全民参与”的共治新形式。

民生工程久久为功。解决基层复杂民生问题,政府主导不等于政府包办,市场力量、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同样大有可为。形成“信得过、做得成、干得久”的基层善治样板,充分理解政策导向,有效集聚社会力量,以最小成本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

三封寺镇的“零自付”医疗实践,宛如一股源自乡土的暖流,它由乡情而汇聚,因创新而奔涌,最终托起的是万千乡亲“病有所医、医无所忧”的稳稳幸福。这道用乡情民力筑起的“健康堤坝”,不仅守护着当下,更昭示着一条依靠社会协同、激发内生动力、迈向健康共富的基层新路,其探索的价值,正随着实践的深入而愈发清晰、愈发厚重。

来源:新湖南

一审:杨雅淇

二审:徐心怡

三审:竺传新

f04218fb-7f9a-4603-aa93-7b30c3dd5cc8.png

来源:华容手机台

编辑:杨雅淇

点击查看全文
打开华容手机台,参与评论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