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段文字,影响生命的成长
总有一种声音,唤起心灵的共鸣
欢迎收听FM107华容人民广播电台
《悦读华容》
主播 :夏晶
堰村人的“心思”
蔡勋建
莲花堰村隶属华容县三封寺镇,昔日小小的自然村,如今已由星火、柞树、红莲三个村合并而成,是三封寺镇最大的行政村。人们习惯简称它为“堰村”。值得称道的是,曾经的贫困村已幡然蝶变,成为如今的“脱贫攻坚样板村”“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说美丽乡村,真是名不虚传。那一排排灰顶白墙、红顶白墙的农家小楼房就像孔雀开屏,展示着自身的清丽雅致,那如巨蟒潜行的黑底色划白线的村道好像诉说着小村的沧桑,最是那跳着广场舞的大嫂大妈们,把幸福和欢乐都写在了脸上。
忝为作家,也是东乡人,我曾受“特邀”参加堰村的“美食年俗专家研讨会”。那是一次以当地年俗为“话把”的美食开发预备推介会,实际上也是一次“农旅”策划会。堰村人要把散布的“农家乐”进行“文化升级”。
那天,“堰村美食年俗文化节”拉开帷幕,堰村沸腾了。从那载歌载舞的欢乐声中,从那林林总总的糯米团子、麻团、甜酒、炒米、发糕、苕皮子、煎豆腐、糍粑等当地民俗美食上,我看到了堰村人的“心思”。
发掘传统菜
华容过去就有过年过节“起酥拉扣”的膳食传统,东乡尤盛。所谓“起酥”即油炸五花肉、项圈肉,俗称酥肉,“拉扣”即鲜肉带皮制作,形如扣碗,俗称扣肉,均以猪肉为原料食材,这在华容城乡酒宴上是主打。
扳起手指头数,东乡的传统菜品虽然五花八门,却也自成体系。有酥肉、扣肉领衔的头菜系;有蒸鱼、蒸肉、蒸萝卜丝、蒸藕、蒸毛芋头扛鼎的蒸菜系;有用酒糟秘制的糟鱼、糟虾、糟肉、糟肥肠的另类系;有鱼鲊、肉鲊、肠子鲊、鲊酱的鲊菜系;有干豆豉、曝辣椒、白萝卜丝、萝卜缨菜、扁豆丝的干菜系;有酸芥菜、酸豆角、酸藠头的酸菜系;有豌豆豆瓣酱、豆瓣酱制的大蒜瓣、生姜丁、刀豆和辣味花刀萝卜压轴的酱菜系;有猪肉皮油炸巧制的鱼肚汤和蛋皮银鱼汤、酸菜蛋花汤垫后的鲜汤系……这些菜品看来很平凡,但经过厨子师傅的一番颠锅舞勺、添油加醋的神操作之后却是味道美极。
堰村人发掘传统菜,不惜翻出老祖宗的“秘籍”,传统菜品的翻新推出,不仅让过往游客大快朵颐、一饱口福,而且也让传统手艺流芳民间,不至失传。
凸显烟火味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生活所用能源跟着“升级”,电、液化气、天然气,取代了过去的煤球以及稻草、棉秆、山茅、劈柴,这让农家屋顶袅袅炊烟渐渐“隐退”。看不见炊烟,这也让下乡采风的诗人作家们感到“遗憾”。可是城里人如今老往乡下村里跑,为什么?原来是许多人都喜欢“农家乐”,都“好”这一口农家饭菜。想去体味那种原生态的人间“烟火味”吗?那就下乡——去堰村。
堰村原本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村,近年来,240国道穿村而过,岳常高速公路绕村西去,据说荆岳高铁也会在不久的将来“访问”堰村,这给堰村“农旅”带来契机,可谓商机无限。农旅农旅,美食山水。山水是长在大地上的文章,可读可咏,美食和民宿则是生于民间的尤物,是吸引游客的最有引力的“磁场”。
堰村人在饭菜制作上动心思。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而能“众乐乐”的莫过于再现农家美食烟火味。“要让游客在堰村吃得香,留得住,回去了又回来。”堰村党支部书记李隆庆如是说。于是,过去用过的土灶、瓦罐、木甄、楼锅、石臼、篾筛、木柴、树兜纷纷“亮相”,原始的柴火与传统的炊具完美结合,在农家厨子“土、古、特”的烹制下,精彩纷呈。木甄蒸饭、木柴烧饭,锅巴饭、锅巴粥走上了“农家乐”和民宿的迎客餐桌。
点燃乡土情
华容人自古好客乐聚。明万历《华容县志》有载,“往岁时,数聚会不过五豆;今非肆筵不召客,有海错矣。”这是说,明人设宴虽然有些铺张,菜品却是种类错杂,不一而足。清乾隆《华容县志》则说“其于迎神、赛会”“有主会,有神司,金鼓喧闹,舆从杂沓”“或所至之家,割牲设筵,或众姓鐻资敛费,酒食饕餮,如醉如狂,数日始散”,清人不免奢侈,有“豪饮狂欢”之嫌,但“好客”之风无可诟病,且一直沿袭至今。
堰村人聪慧,对于传统习俗,他们推陈出新,先去其糟粕,再取其精华,让乡风民俗融入现代文明,让传统美食整旧如旧、趋合时尚,让“乡愁”点燃乡情。
美食年俗文化节甫过,堰村又推出“冬至·元宵节堰村游”。旧年冬至到新年元宵节历时65天,这是堰村美食年俗的“重头戏”,这一时段,堰村人的“共享鱼池”“共享菜园”“共享果园”都开始活跃,修旧如旧、无违和感的“原味土砖屋”也来“凑热闹”,试想,燃烧的树兜儿火悠悠地伸着火苗,游人围坐土墙火塘边,摆着龙门阵,嗑着瓜子儿,吃着烧烤的糍粑,喝着芝麻豆子姜盐茶,真正是一种享受。“冷向兜儿火,闲呼叶子烟”,东乡人闲适生活的口头禅,一度成为游人羁客沉浸式的文化体验。及至正月初三以降,高跷竹马戏、地花鼓、彩龙船等一系列“地上节目”都开始艳妆登场,玩龙、舞狮在本土特牛打击乐“夹叶点子”的喧闹声中掀起高潮……
破天荒的“堰村美食年俗文化节”唤醒了沉睡的山村。有谁知道,那些头戴卫生头罩、身着白色大厨服的美食制作人竟都是村里的志愿者,年近古稀的村民何桂姣大妈就是村里著名的“老掌勺”,她说,为了民俗美食活动,村里的行家里手全都上阵了,她更是三天前就参加了搭灶备柴、磨刀架锅,一阵风似的忙着打米浆、剁馅子、包蛋饺、蒸团子……
远方的游客来了,外出的“游子”回来了,沉寂的莲花堰村热闹了。
作者简介:蔡勋建,湖南华容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散文作家。华容县作家协会原主席。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著有散文集多部。
文字可以以一种独有的情怀和文化底蕴,与心灵来一场美丽的相遇,让大家产生共鸣,如遇花开,如闻花香,很荣幸能与你共享同一篇走心的文字,共度最柔软的时光,感谢电波另一端的每一个你。在未来,我们也会继续用更懂你的语言走进你的内心,如果你也有好的文字想要和大家分享,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联系我们哦~
投稿渠道①:发送稿件及本人简介至邮箱247723821@qq.com
投稿渠道②: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发送稿件
FM107 华容人民广播电台
首播时间:每周三17:00
重播时间:每周四、周六 11:00、17:00
我们不见不散!
END
稿件来源:岳阳日报
一审:夏 晶
二审:付 玉
三审:刘 明
来源:岳阳日报
作者:蔡勋建
编辑:付玉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